嗨,我是凃醫師,相信各位一定聽過秋高氣爽這句成語
但是在台灣,秋天似乎不怎麼明顯
秋季三個月,起於立秋,經過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到立冬前一天為止,是氣候由炎熱漸漸轉向冬季的過渡
秋季,陽氣漸收,陰氣漸藏,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,也是人體代謝出現變化的時期
台灣的「秋」,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?
與我們的健康狀況又有何關聯?
今天,就讓我以中醫師的角度,來跟大家聊聊秋天的第四個節氣,秋分
延伸閱讀:
秋分
約在國曆9月22-24日,「秋分」的意思有二: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,各12小時
秋分之後,北極附近永夜範圍漸大,南極附近永晝範圍漸大。二是古人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,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,平分了秋季
氣候特徵
氣溫持續轉涼,晝夜溫差加大,台灣大概在此節氣後才正式漸漸轉為秋季,同時因為天氣較為乾燥,易出現咽乾、舌乾少津或乾咳、皮膚乾裂等症狀,統稱為秋燥症
而秋燥症,又有溫燥、涼燥之分,秋分之前尚有暑熱,多出現溫燥,秋分之後,陣陣秋風和氣溫下降,多出現涼燥
中國古代將「秋分」分為三候:「一候雷始收聲;二候蟄蟲坯戶;三候水始涸」
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,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,所以雷就開始變少了。天氣變冷,小蟲躲進洞裡用細土將洞口封住,以防寒氣侵入
水始涸,則為降雨減少,天氣乾燥導致水氣蒸發快,一些池塘、水池開始乾涸
推薦食材
1. 柚子,性寒味酸,有潤肺清腸、生津止渴功效,含豐富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。脾胃虛寒或胃酸過多者則少量為宜
2. 白蘿蔔,性涼味甘,有潤肺止咳功效,煮熟後的白蘿蔔由涼性轉為平性,較適合一般大眾,白蘿蔔熱量極低,還富含各種礦物質與維生素,具有抗老化、提升免疫力的效果,還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,避免乾癢、過敏等問題
透過上述的文章,大家對於秋分需要注意的飲食起居是否有點概念了呢?
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幫助到你們
凃醫師聊節氣,我們寒露見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