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我是凃醫師,又見面了
熱到抓狂的夏天來摟,除了多喝水防止中暑、注意防曬這些老梗外,我們到底還可以做什麼呢?
延伸閱讀:
當然是~~~~
在家開冷氣當躺在沙發追劇耍廢阿(選我正解)
咳咳,身為中醫師,還是只能忍痛的提醒你們,偶而當當沙發馬鈴薯確實很爽。但多多運動,少吹冷氣救救北極熊才是正解
更重要的,夏天是體質偏虛寒、有過敏症的朋友們,非常好改善體質的好時機唷
為什麼呢?
相信我,認真看完這篇文章,你會很有收獲,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
神奇的三~~伏~~貼~~
別急,講三伏貼前,你需要先搞懂何謂三伏天
容許我先引用一下古文
根據戰國時期《陰陽書》紀載:「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,第四庚為中伏,立秋後初庚為後伏,謂之三伏。」古以天干及地支相配以計日,六十日為一循環。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「初伏」,第四個庚日為「中伏」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「後伏」,共為「三伏」。「庚日」與「肺」在五行中都屬於「金」,因此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效果最好
看完這串文字你應該想按上一頁了,究竟這段天書在說蝦米?
簡單翻譯一下,這裡指的是三伏貼施行的最佳時間點為一年當中最熱的「三伏天」,或稱「伏日」,透過上述的公式而推算出來的三天巴拉巴拉巴拉等等……
但,三伏天一定是古人說的這三天嗎?我有不一樣的看法
根據中央氣象局歷年的資料不難發現,氣溫會受各地不同地形、溼度、都市發展程度以及每年的地球暖化所影響而有所不同。所以我認為,不必拘泥這三天
【只要在這段期間內,接受三伏貼即可】
那三伏貼又是甚麼呢?讓我帶你們從字義上來看
- 「三伏」指的是此治療方法所施行之時間點為一年當中最熱的「三伏天」,或稱「伏日」
- 「貼」又可稱「帖」,在這裡「貼」的意思即是以對皮膚具發泡刺激性之藥物,在特定穴位上貼敷刺激穴道之治療方式
講了這麼多,接下來才是重點....
在夏天時如果你仔細看,常會看到一些中醫診所門口掛著布條,寫著
「XX堂,2020冬病夏治三伏貼療程,7/12開始」
「今年三伏貼7/16全面啟動,意者請洽專業中醫師」
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,三伏貼是以對皮膚具發泡刺激性之藥物,在特定穴位上貼敷而刺激穴道之治療方式
這段文字看似複雜,其實原理很簡單,但也有點血腥,以下文字建議吃飯前觀看,以免待會吃不下.........
為什麼呢?
因為,當三伏貼敷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時,不僅會致使穴位局部皮膚充血、發泡(沒錯,就像是燙傷的那種長水泡),更甚者還會化膿
早期的古人(尤其在大陸地區)認為一定要起水泡,才能達到相當的治療效果。所以三伏貼(天灸)又有一個有趣的別名,叫發泡灸(所以,天灸可以拿來吹泡泡XD)
但是問題來了,因天灸所引發的水泡灸瘡,病患常因皮膚過度受刺激而發癢或刺痛,導致皮膚潰爛,容易造成感染,進而降低病人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
所以現在中醫師在施行三伏貼時,大部分皮膚有發泡或明顯紅腫刺痛跡象時,就會建議將敷貼藥物取下
看到這裡,是不是覺得古人的智慧很神奇呢?
甚至還有點.....變態?
順便預告一下,今年的三伏天為
- 初伏2020年7月16日(四)
- 中伏2020年7月26日(日)
- 末伏2020年8月15日(六)
是不是很接近了呢?
下一篇,我會完整的跟大家講解三伏貼的三大妙用與三大注意事項
就這樣摟,凃醫師要來當沙發馬鈴薯追劇一族了,掰掰
資料來源:
- 張瓊心等,三伏貼之文獻回顧與實證醫學研究,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0卷第1期
- 洪亞群等,淺析三伏灸療法的理論與實踐,光明中醫2016年9月第31卷第17期
- 于美玲等,三伏灸臨床應用中的思考,上海針灸雜志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
- 冬病夏治-三伏貼,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護理部健康專欄編輯小組
- 三伏貼,奇美醫院中醫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