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我是凃醫師,相信各位一定聽過秋高氣爽這句成語
但是在台灣,秋天似乎不怎麼明顯
秋季三個月,起於立秋,經過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到立冬前一天為止,是氣候由炎熱漸漸轉向冬季的過渡
秋季,陽氣漸收,陰氣漸藏,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,也是人體代謝出現變化的時期
台灣的「秋」,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?
與我們的健康狀況又有何關聯?
今天,就讓我以中醫師的角度,來跟大家聊聊秋天的第二個節氣,處暑
延伸閱讀:
處暑
約在國曆8月22-24日,秋季的第二個節氣。歷書記載:「斗指戊為處暑,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」
而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也記載:「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」,「處」是「止」的意思,處暑其實就是「暑氣即將到此為止」,天氣即將進入涼爽宜人的季節(OS:有嗎?台灣還是熱到炸裂XD)
氣候特徵
處暑的天氣,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,晴天下午的炎熱仍不輸暑夏之季
所以此時的長江以南地區,仍有「秋老虎」的說法,就是提醒人們,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,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
但是氣溫會逐漸下降,形成正午熱、早晚涼的天氣型態,代表早晚溫差逐漸變大,需適時添加衣物,晚上就寢應薄被蓋肚,以免著涼
中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:「一候鷹乃祭鳥;二候天地始肅;三候禾乃登。」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;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;「禾乃登」的「禾」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類農作物的總稱,「登」即成熟的意思。
推薦食材
1. 水梨:性微寒味甘酸,有潤肺涼心、消痰降火作用,處暑炎熱且乾燥,可吃點水梨退火潤燥,因性味偏寒,量不宜過多
2. 金針花,性涼味甘,能退體熱,為緩解肺部燥熱,含豐富鐵質、維生素、蛋白質,可增強補血造血
透過上述的文章,大家對於立秋需要注意的飲食起居是否有點概念了呢?
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幫助到你們
凃醫師聊節氣,我們白露下次見~
延伸閱讀: